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梨园”?兰州“护林卫士”呼吁把“根”留住

2017/10/ 金城魏氏网 浏览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什川梨园”!
  
  作者:魏建军(中新社)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什川梨园”!
  黄河将她紧紧地抱在臂弯,独宠着她。

  这个从明代嘉靖年间就有种植梨树,先祖们在黄河岸畔留下来的“万亩生态奇迹”, 位于兰州市什川镇,2013年,被录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成为了“世界第一古梨园”,这里留存至今的古梨树最大的已有四、五百年。

  在繁盛时期,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曾一度达到13000多棵。而如今,由于私砍滥伐以及旅游开发等种种原因,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仅剩9000多颗,古梨园的原生态被打破了。
  “我本人就是一个果农,也干的是‘天把式’的手艺。后来我随城镇化大潮也进城了”,在乡愁牵引下,很多人和魏著新一样回到故乡后,“发现故乡的梨园变了,很多的古梨树消失了”。

  “很多四、五百年的古梨树一夜之间突然蒸发,尸骨全无啊”!正如魏著新所说,所有生活在这里或从这里走出去的老魏和小老魏们,都会觉得心里不安。“童年的美丽乡村记忆,瞬间消失,令人痛心疾首”。

  于是,由农民、教师、学生以及公务员等多个群体自发成立了一个有关古梨树保护的民间组织,通过劝阻、呼吁、撰文献策等方式,尽可能希望留住这些“生态奇迹”。
  “老魏的新视界”由此诞生了!

  这不是一个私人的“自留田”,而是万千保护者为古梨树集体发生建言献策的“阵地”,发起人魏著新告诉中新社记者,从这个公众平台发出的70%文章都是关于建言献策如何传承保护古梨园的内容。

  魏著新说,“近年来,当地不少农户私自砍伐树木建起商铺,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务工,老年人拿不动云梯,也上不去树,因此古梨树的‘天把式’古法种植手艺便无人传承”,这些因素都让“世界第一古梨园”面临尴尬的保护窘境。
  农民砍树,不是农民不爱老梨树了,“也有好多万不得已”。魏著新说,“家里年轻人出去进城了,树没有人去操务,只能等它枯死” 。从老梨树获得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小,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就会真正变成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唤儿郎、回家乡、种梨树”,魏著新说。
  “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但是在现在这种经济社会的大潮中,这些儿郎能不能唤回来”?
  在魏著新看来,对古梨园的软儿梨进行一个产业化的种植,是提高果农收入和保护古梨园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如何提高果农收入、规划古梨园软儿梨专业化种植、在社会经济大潮中唤回乡贤传承古法种植技艺等问题,都是破解保护窘境的关键”。
  “古梨园耕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梨树属于私人财产”,在什川镇党委书记颜维祥看来,保护难度比较大,“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以后,他肯定就要把古梨树砍伐掉”。

  “老梨树,潜在的旅游的价值,要高于蔬菜瓜果的收入,特别是远远高于梨树上的果品”,颜维祥告诉中新社记者,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要和开发旅游业结合起来,“老梨树保护的重要根源就在这,它要养活老百姓”。
  颜维祥说,在梨园旅游产业成规模、大景区建成之前,老百姓的局部短期利益和政府谋划的较长远的大局利益发生了“冲突”,这是保护古梨园的一个难点。

  “古梨园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喊口号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官方和民间对于保护古梨园产生的一个共同头疼又无奈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很多人站出来出谋划策。“什川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它有古梨树,保护现有的古梨树,才能让梨园长久留存下来”。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是第一次来到什川古梨园。
  他坦言,“在这里面(梨园)的建筑有点多,就有一点喧宾夺主”。

  马步升说,梨园需要生存,这没有问题,但是它生存的前提应该是梨园本身,“梨园好,它(什川)的生存前景才会光明,如果没有梨园,(什川)发展生存的前提就没有了”。
  马步升说,回去后,会写一些有关梨园保护方面的文章,呼吁更多人来保护古梨园。
  【阅读原文请戳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poLIDkNiBViOfSMY8ZDADw
  ?“马步升的江湖”等你哦!

  “2016年,兰州市人大专题调研后认为,什川梨园的困境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改善。从2017年起,兰州市生态保护局决定每年向古梨园拨付500万元的保护经费”。魏著新说,经过近三年的呼吁,这个民间“护林卫士”团体的“发声”,得到了官方的关注和支持。

  “但是对农民来说,还要解决现实的吃饭问题”。这是根本问题,在这种矛盾中如何去取舍?“是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魏著新说,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是先保护后开发,这样才能长足发展”。
  “现在我们这边建档立卡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是9210株”,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副主任杨伟名对这个数字记得如此清晰,“给老梨树‘建档立卡’,不仅是让老梨树有个‘身份’,也方便管护”。

  杨伟名说,人少的话不好管理,就聘请了当地的十名热心管护古梨树的农民作为我们的管护员。“然后给他划片,采取网格化管理,每人一片,分工负责”。
  “每天要落实巡查。看有没有破坏古梨树的,这就看一下他的小区里面古梨树的管护怎么样?长势怎么样?”所有的情况管护员们都及时会给保护中心进行汇报。

  杨伟名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目前,百年以下的梨树暂时还没有纳入,等树大了以后,几十年以后也会考虑纳入,“以后要形成一个新老梨树更新发展的一个过程,使我们这个梨园的面积一直要保持这个规模”。
  老梨园对于什川人来说,“就是我们的根,把它挖掘了根就没有了”。魏著新感叹道!
  “把‘根’留住”,这既是官方的期望,也是万千民众的呼声!(完)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UyNjc4MA==&mid=2650490560&idx=1&sn
=4611182ea0befca541f6243b5502b89d&chksm=88b1ecd3bfc665c5300d5bae19b58d5a32522810e086c623a43266
3b1cc3775d3c26e32037ea&mpshare=1&scene=23&srcid=0531MWf24ySn3HLbnoqPqn5W#rd>

上一条:兰州市皋兰县什川古梨园保护之我见
下一条: 让什川古梨园惠及所有当地果农
传承先祖美德   弘扬宗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