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老街藏旧忆:1950年张掖路上的老故事

2013/1/2 金城魏氏网 浏览

尽管现在的街道已经不复原来的面貌,但他一看到曾住过的“老地方”,记忆的闸门就会不由自主打开,往事如潮水般在脑中流淌……

 

 

金城老街藏旧忆:1950年张掖路上的老故事


清末的隍庙门前 资料图片

  古稀老人讲述金城老街旧事

  今年73岁的刘仁老人,每次看到还在上小学的孙子总会想起他上小学的时光。这个时候,老人总喜欢给孙子絮叨两句:这里的街道当时是怎样,当时他如何同小孩子们一同打闹。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孙子也许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点滴旧事,但老人仍旧怀着一种情感反复讲述。尽管现在的街道已经不复原来的面貌,但他一看到曾住过的“老地方”,记忆的闸门就会不由自主打开,往事如潮水般在脑中流淌……

  1944年

  水烟,骆驼,车马店

  1944年,5岁的刘仁随着家人刚刚来到兰州,居住在广武门一带。他还记得小时候住在广武门外的车马店(相当于客栈,供来往商队所住)。“骆驼骆驼高高,背的水烟包包”,这句兰州话的顺口溜,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车马店有很大的大院子,老板会让来往商队把马拴在院子里给马喂食。当时的感觉是马很多,骆驼也不少。”他说。当时兰州水烟很有名,许多商人利用驼队前往兰州榆中等地做水烟生意,孩子们见到骆驼总会觉得很高大,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顺口溜。

  “骆驼身上总是背着很大的包袱,包袱里装的是水烟烟丝。可不要小瞧水烟,水烟是当时众多兰州人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据老人回忆,当时的兰州城很小,广武门就基本上是兰州城的最东头了。“还有兰州特色的"穰穰子"我印象也很深。”所谓“穰穰子”,是兰州话的读音,就是将松木刨成很薄的薄片,然后顺着纹路撕开,晚上点着了用来起夜。“当时广武门有一道城墙,是南北走向的城门,广武门外就是臭水沟,也叫臭泥沟,里面全都是死了的鸡、鸭、狗,城内的街道全是土路,马队和驼队经过时尘土飞扬。”据了解,位于广武门外的河水道,南起秦安路,北至滨河东路,系兰州旧城区的一条老街巷。该巷为旧兰州城东区居民取水之道,卖水者(俗称水客子)肩挑或用马车拉水出售。该巷道路狭窄,路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经常泥泞不堪,因专为卖水者往返之道,故名河水道。

  1945年

  曹家厅2号的院子里用上了电灯

  1945年,刘仁要上小学了,他搬到了曹家厅2号居住。说起曹家厅,就不得不提曹家巷。曹家巷是南连庆阳路,北接武都路和兰园正门相对的小巷,原为木器家具市场,现为自行车交易市场,全长139米。

  曹家巷也叫厅门街,该巷形成于明代,原来南端仅至文庙巷与曹家厅相交接处。文庙巷在今兰州二中南侧,因清代在此处建有府文庙而得名。自曹家巷中段东行至贡元巷的一段小巷称曹家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姓曹的翰林住在这里,并建有翰林学坊院,院内有一座大过厅,故名厅门街,后改称为曹家厅。该巷原与其西侧的文庙巷、道门街等共同构成内城一条东西向干道。文庙巷亦为其所占,曹家厅便成为曹家巷的一条支路。

  “那时候,我们住的地方是曹家厅2号,城区里马路小,两边都是挨家挨户的院落,武都路往南走,路北头一个门就是曹家厅2号,当时还是个大四合院,前后分两个院子。院子里大多住的是华侨银行的职工,还有好几个国民党的团长也住在那儿。院子对面是兰州市公路局的筑路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静宁路往北到黄河边方向有一个小型发电厂,曹家厅2号算是受惠的,因为当时院子里用得上电灯。往西走,就是低洼的"贫民区"了,房子比较破旧,因为地势低,站在街口,都能够看到"贫民区"一些民房的房顶。我还记得曹家巷是个骡马市场,比较繁华,交通工具是交通轿车。”

  老人回忆说,交通轿车,就是在平板车的基础上,加上了过去清朝时候废弃不用的轿子,只用一匹马拉,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有一次,他和弟弟乘坐这样的交通轿车去小西湖,回来的时候,走到西关十字附近,交通轿车的车轮掉了,车夫忙着修车,他只好领着弟弟花了大概半个小时从西关十字走回了曹家厅。那时候,老人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贡元巷56号的陕西会馆,因为会馆里面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和别人家土坯房子相比要漂亮得多。“会馆里到处都是青色的,给人一种很高贵的感觉。”他说,“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兰州所有的会馆,都是坐北朝南,相当气派。”

  1950年

  张掖路上的老故事

  “1945年我刚上学的时候,是在马子庙小学,那是兰州的第一家女子师范学校附小,就算是现在兰州三中的前身吧。1947年,我转到了兰园小学,可别小看了它,它当时可是兰州市从私塾向小学教育改造的第一家试点学校。当然,我是受惠者之一。1950年,家里在隍庙开了个文具店,我就转去中华路小学上学。中华路,也就是现在的张掖路。”那时候,刘仁住上了二层楼。“那个二层楼的房子是租来的,房东每月管我家里要的租子是20袋洋面,也就是美国面。”

  老人还记得,当时开文具店算是比较高尚的职业了。隍庙往东,路南是参议院,整条中华路上,比较繁华,杂货铺居多,文具店有好几家,在那时候算是朝阳产业。后来文具店发展不错,他家又办起了小型印刷厂,在印刷厂旁边,是商务印书馆。他记得,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姓魏,是个很幽默的人。

  “每次我放学回来,吃过饭,总能看到他在院子里转,他总是用四川话问我,你吃过饭了没有,因为四川话"饭"的发音是"粪",我也没有多想,就说我吃过了,然后他会露出很惊讶的表情,用普通话问我,啊?你吃过粪了?我憋红了脸也想不出话来回答。”老人说到这里,脸上带着微笑。遥远的回忆此刻带给他的,一定是一种满足吧……

  后记

  “你看,新世界百货这儿原来就是个大菜铺,现在多好,到处都修成了高楼大厦,日子也越过越好。历史嘛,总是在向前发展的。”采访的最后,老人望着张掖路上林立的建筑,思绪仿佛又飘向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来源:兰州晚报)

 

上一条:没有刊号的《敦煌》诗刊:存在与坚守的十年
下一条: 苏钰老人与9座吊桥
传承先祖美德   弘扬宗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