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谱记(7)金城魏氏川五房之三房
从山西走出来的魏贵,于明洪武年间落足金城庙滩子之后,娶妻生子,有我金城魏氏第二代根脉坤乾二公。如同一粒麦子的分蘖,到第三代时,就有了一副精致的对联: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先祖以此对联为魏坤魏乾十子起名。金城魏氏从此开枝散叶,为未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奠定了基础。
600年后的今天,在黄河流过的西北大地上,金城魏氏一族人口遍布兰州三县五区和白银、定西、武威等地,在北京、宁夏、青海及山东等地,也有迁徙。为了理清金城魏氏十房的迁徙及生存地,笔者查阅了大量魏氏家谱,这里仅就金城魏氏川五房之三房的住居地进行梳理,看看时代变迁中留下了怎样的生命轨迹。
金城魏氏川五房之三房魏永祖生毓积公,毓积公生洪,洪生茂义茂农二子。以上四辈均在什川川乃至湾子住家。茂义公生五子,朝贤、朝金、朝宽、朝运、朝寅,其后裔为谋生计,古迁移离析,各奔东西,各创家业。朝贤公生子二,永臣,永受。长房永臣生三子名宦,名榜,名科。宦生七子为弼、赐、祉、宠、惠、配、瑛,排辈为嘉字辈。
自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弼、赐、祉、配、音五支由什字川迁移魏家大山创业建家。弼住大山大平岔。祉公居高岭沟。配住大涝池(乏嗣)。瑛居花道子,开垦田亩。各兴家业,赐公之子懋泉、懋舒一支迁住大山馒炕岔。其后裔于1976年,集体搬迁到石洞果果川安家。一部分又于1984年后又迁到土龙川(即什川乡大会战发展的水地)建家创业。亦有少数农户散居皋兰其他乡镇。
弼、赐、祉、瑛四支后裔,有于清末年间,由大山迁至皋兰涧沟川、景泰大乾沟、鼓浪乾城,靖远湾子。三背后、北山二道湾、三台井、强湾前长川,水川桦皮川,腊梅嘴,莺鸽湾等地住家。还有民国期间迁驻乌鲁木齐、宁夏中宁县、景泰一条山、靖远县城以及尚家河、北沟坪、水川大川渡等地兴家立业。四子嘉宠于清初移居青城瓦窑子、双沟岔等处。
五子家惠迁移北平新家。永臣公次子榜,于万历年间由什川迁喇牌(今文山村),宅居崖根,耕牧为生。榜生二子嘉玉嘉作,嘉玉生一子为懋泽。嘉作生后、祯、圣、尚(少亡)、仓、库六子。其后裔有散居在头台井、喇牌滩、白坡子、六墩子、魏家庄等地。
永臣公第三子科从军外出,亦生二子嘉善、嘉庆(住地未载)。清初定居景泰脑泉,其长子茂章,次子茂仁二支后裔多居脑泉、魏家台等处。三子茂文后裔散居在脑泉、靖远、荒草梁,荒湾、双铺、段岘子、红柳泉等处。哈岘三房谱载科公生嘉猶一子,嘉猶生宏政、宏德、天喜(过继给张家为嗣)三子。宏政一支后裔,多居住扁拨岭、靖远、平顶岔、和平、太平沟等处。宏德一支后裔迁居深井沟、魏子岔、大卓沟、苦水沟、中营岔等处。虽有两种方法,但科有三子,即嘉善在景泰、脑泉。嘉庆公住地失考。嘉猶公则在榆中北山一带。三支族人都有后裔承继。或许居住地不同,相隔较远,各记本门,造成后世费解。
永受公据皋兰谱载生三子:即尚能、尚魁、尚门。据榆中哈岘谱载生四子,为尚义,尚能、尚魁,尚门。尚义公生嘉宾(移居口外),嘉宗、嘉印、嘉美四子。约于清康熙年末迁麦地沟大阴岔(现属强湾乡)安家立业。其后裔多居麦地沟、文山崖根、小涧沟等处,此一支人口最多,麦地沟有千余人。解放后很多又迁居土湾、白崖子、水川大坪、石峡子、喇牌滩、甘露池以及银川、靖远、三台井、景泰等地。能、魁、门三公后裔多居文山崖根、什川、湾子、小涧沟、西山(后于一九七六年移居黑石川乡红柳村)等处。亦有后裔散居在皋兰境内和外地住家有待细考。
朝金公于明正德年间迁于西固东川,其孙尚河生存宾、存祯、存友。至万历年间迁至石洞魏家庄,其后裔又于清统治年间迁七里河区黄峪沟住家兴业,现今有三方族人千余人。清代迁驻靖远若离乡,族人今约有千余人,亦有后裔迁居苦水。魏家岭子等地,亦成为大族。还有少数迁居皋兰阳屲窑、拱壩川、永登秦川、西槽以及兰州、新疆奇台等地建家立业。
朝宽公生永安永蒋二子。永安于明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因以放牧为生由什川迁居大山圈滩,约于清道光年间,其后裔一部分迁居碱沟川住家。另一部分则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以后迁居演儿房、圈滩上半沟。永蒋一支于清初迁居土龙川。朝宽公后裔散居麦地沟、董家庄、魏家坪子、秦川苏家窑、源泰,西岔岘子,铧尖、上土龙川,白瓜子窑,甜水井,地喇牌,二道湾,中堡、莺鸽湾、金沟口以及兰州新关、靖远、宁夏海源等处住家。
朝用公后裔多居于什川、窠壩岭子、东山哈岘等处。
朝寅公后裔多居于靖远、榆中三角城等处。
茂农公亦生五子,其后裔多居于条城。靖远湾子、会宁头二营子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