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形成的榆中各族

2013/1/1 金城魏氏网 浏览

榆中地处少数民族聚居边缘区,是古代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带。而战争也成为少数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榆中是内地华夏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交会地带,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域。在民族演进的历史中,经历了民族的不断同化与融合,形成了现存的民族格局。自明代后,经过大量移民加之社会的相对稳定,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居住少量回族和极少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布局。2003年,榆中有人口42.36万,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9.1%,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0.9%;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8%,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满、苗、壮、土、蒙古、土家、朝鲜、东乡、撒拉、维吾尔等11个,多为婚嫁或工作关系迁入,共100余人,仅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3.2%。

民族的融合

        榆中地处少数民族聚居边缘区,是古代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带。由于战争的原因,加上秦、明两个朝代多次宿卫、戍边、屯田,迁移了较多的内地移民或谪民充边。两千多年来,羌、戎、氐、月氏、匈奴、乌孙、鲜卑、卢水胡、吐谷浑、党项、吐蕃、女真、蒙古、满、回等十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过。民族之间的争战与共处,成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催化剂。在民族历史演化中,通过内地移民带动了榆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部分游牧的少数民族得以定居,各民族的大杂居和小杂居加速了零散民族的汉化。明代初年,女真族完颜氏中有一家定居榆中,随汉族改姓为金。蒲察氏一家定居榆中,随汉姓改为蒲。到了当代,在榆中定居的主要有汉、回两个民族。

主要民族来源

        汉族来源

        据史书记载,榆中在先秦为羌、戎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自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首次从关中移民以来,复经汉、唐、宋、明多次移民,则是榆中汉族的主要渊源。明朝初立后推行的民屯、军屯、商屯的移民政策,使大批中原汉族先民移居榆中,而且多为军屯移民和部分间接由周边迁入的移民。除这部分汉族移民外,还有在秦、汉以来戍边或历代迁徙、定居下来的汉族移民和当地土著汉族。另外还有部分在历史演进中,与汉族居民杂居或零星散居、被汉族同化和融合的少数民族后裔,这三部分组成了榆中汉族的主流。

        回族来源

        回族是榆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连搭乡朱家沟村,小康营乡大壑岘村、东山村,散居于麻家寺村和甘草店村。
        元英宗时,又“免去甘肃回回屯戍河西的银税”(《元史·英宗纪》),使回民迁居人口增多。至清代中叶,甘肃的回族人口愈益增多。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河州、兰州一带的回民迁居金县(今榆中),聚居于朱家沟,大壑岘等村活动,有70多人取得皈依证,均系汉传佛教,各地寺庙也在近几年有所兴起。

       

上一条:家谱知识简介
下一条: 榆中历史:远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