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2009年7月27日,甘肃省老科协组成由王吉庆、叶绍裘任组长和副组成的9人“什川镇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小组。调研组在省老科协的指导下,依据调研提纲,开展为期五个月的现场调查,走访相关单位和领导,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及资料查询收集等项工作(先后共进行二次十三人次的现场调查、走访省、市、县单位14个、市、县领导6人(次),开座谈会4次,查阅资料36份)。现将调查结果及建议总结如下:
1、调研背景与目的意义
兰州是甘肃省会城市,是古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之重镇。在落实省委关于兰州建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大力推进兰州城市一体化的今天,依据全局走势,开启多元思维,把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资源融入兰州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之中,是很具生态、人文和旅游价值的,也将成为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什川古梨树群栽培历史悠久。现存古梨树群大多为明、清两代,树龄百年以上,有的超过400年。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千姿百态、花果满树,集中连片成万亩果林,勘称世界梨树栽培史上的一大奇迹,,为国内之少有,西北之一绝。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之惊叹。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植物学家在游览什川古梨园后,叹之为“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植物活标本和难得的“梨树博物馆”。日本取大学梨树专家教授近十年来曾多次到什川对古梨园考察并索求标本。
软儿梨和冬果梨是种成什川古梨园的著名地方品种,分属秋子梨和白梨品种系统。都具有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果实优质味浓、丰产耐贮等特性、并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健胃润肤多种保健功效,久为群众所喜好。1993年兰州软儿梨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历史上名人学士曾有许多赞美的评著。“兰州瓜果城”之果,即指于此。
什川古梨树除仍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具有生态、景观旅游价值外,还海涵有深厚的人文和科研教学价值,在探索梨树品种形成和遗传,高原良种特性与独特栽培技术以及古梨园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长期的发掘和研究,并将给兰州及西北高原地区新时期的发展带来创新和启迪。
当前这片古梨园的保存、开发利用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也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都有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
2、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与气候
什川镇位于皋兰县南20公里,距兰州市21公里,为黄河谷盆地,海拔1450——1950M,其复地开阔、两岸地势平坦,总面积405平方公里。该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8.4℃,降水330mm,日照2768小时;地下水位较高、耕地上层深厚,盆地为混淤土,四周梨峁为灰钙土类,土质疏松,耕性良好。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自明、清以来农业较迟,人口集中,也是以梨为主的果树集中栽培区。
2.2社会经概况
什川镇下辖9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2007年统计4080户、20806人总耕地面积2。228万亩,以果树蔬菜生产为主。其中果园面积1。09万亩。总产量1。2万吨,蔬菜1。32万亩,总产量3。25万亩,农业总产值3496。8万元,占全镇总收入的42。2%,农民从均纯收入2310元,全镇财政总收入555。8万元。果树生产中、梨树面积3969亩,总产量3571吨,苹果3856亩,总产量3825吨,桃树3094亩,总产量4727吨。蔬菜中细菜5922亩,总产量2。38万吨。其他粮油作物种植较少,果树蔬菜管理全部实行分户家庭承包责任制。
2.3古梨树现状
2.3.1什川镇古梨树群主要集中于靠近镇政府的上车、长坡、北庄、南庄四个村,共计3969亩,2。7万株。据兰皋县林勘队2005年调查,其树龄大部为200-300年的生古老梨树。其中,明代保留下来的约1。3万株,(清代保留下来的约1。4万株)。树龄最大的“树王”和“树后”推当为452年和450年生。主要品种是“冬果梨”和“软儿梨”,均为甘肃地主著名品种,数量约各占一半。古梨树树体高大,生长健壮,一般树高8—14米,树干胸围3-4米,冠幅15米,树势生长旺盛,每年花果满树,株产可达1000公斤。目前软儿梨当地售价1.80元/kg,冬果梨0.80元/ kg。
2.3.2 由于什川地域所限以及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古梨树主要分布村人均耕地仅为473——547平方米,不足一亩,有的农户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当地农户果品收入成为全部生活来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梨树品种恶化,果品产量和质量难以和国内其他梨产区的果品相抗衡,当地梨果价格低,出售难,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果农收入大幅减少,缺钱少粮,生活困难,又造成对梨树管理投入少,形成恶性循环。近些年来,有部分果农砍伐或准备砍伐老梨树,改种大棚蔬菜瓜果。(如该镇泥湾村砍伐老梨树1000株)。
面对这一严重形势,2000年什川镇和皋兰县政府对什川镇的区位优势、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及时调整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什川集中连片古梨园为重点,整合当地人文和自然景观,将什川镇旅游业作为新的产业进行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报请兰州市发改委将什川旅游区立项开发,并列入兰州市“十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扶持。
自2003年以来,什川镇每年4月举办“什川之春”梨花节,大大提高了什川的知名度,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加强保护和宣传。2005年由皋兰县林业局组织进行了什川万亩梨园古树名木艺术命名,分别选出“梨王”和“梨后”两个单株。同年县政府制定了“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保护管理办法”共18条。2006年县林业局组织评选出5株树形奇特、树姿优美的古梨树,分别命名为“两岸情深”、“腾蛟起凤”、“含羞玉女”、“丹凤朝阳”和“虬龙探海”,并挂牌标记。同年由县林业局和县林勘队进行了“甘肃什川明清两代古梨树群省级保护小区建设项目的调查”并形成可行性报告。报请兰州市林业局立项。报告指出:什川古梨树均属国家一、二级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保护面积1—2万亩、其核心保护区3963亩,2—5万株。提出建立保护小区和电子信息档案,并有复壮管理、树体维护、迁移部分园内居民、改建道路等具体意见。总投入需914.1万元。但至今未见回复。2007年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刘秀琴、张自和教授对什川在内的兰州古梨树开展了调研,并在2008年“草业科学”第10期发表“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专题论文。2007年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进行了“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项目:什川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调研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报告指出:建设目标为完善景区内的给排水、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和老梨园保护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以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什川特色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变业压力,提高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项目建设期三年,总投资2179.6万元。但因项目匹配资金问题,尚未能落实。
2.3.3 什川古梨树旅游开发自2002年兰州发改委立项重点扶持以来,省旅游局也将什川列入“敦煌百年,黄河风情线旅游节”主游线路。大大提高了什川的知名度,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沿黄河一带村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统计景区有梨园经营户45户,总投入2059万元,日接待能力1.9万人,营业面积838亩;农家乐经营户70户,主要在旅游旺季向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什川现有餐馆70个,宾馆2个,招待所2个,此外,还有华夏奇园、绿岛、雪香林、泓泉园、九方园、阳光、梦陶园等大、中型休闲度假山庄,接待床位200多张。2004年共接待旅游客人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0万元,但近二、三年来什川旅游业除“梨花节”会旺盛外,其他时段较为冷落。进入一个“欲罢不忍,欲展无力”的艰难时段。
3 存在的问题
3.1 什川古梨园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3.3.1 果农的认识不一。受现实经济效益不高的困扰,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爱树、不管树,不投入或少投入,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树势衰弱,病虫严重,产低质劣;也有一部分在自家果园或几户联合搞起农家乐,在梨园中盖房、修路,装饰难免不损伤梨树,长此以往,对古梨树保护是不利的;也有一部分果农爱树、管树,想法设法把梨树务作好。此外,一些租梨园建休闲庄园的,多以营利为主,很少顾及梨树的保护和管理。所以,加强对古梨树保护,管好梨树的思想教育,宣传以古梨树为前提的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建设和美好前景工作十分重要,要深入到户到人,以利于什川古梨树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 什川生态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
什川古梨园在十余年来居民在景区私自建房和近几年农家乐修建中受到严重的蚕食挤占和分割,使之所具有的气势浩大、梨韵幽深,自然田园景观遭到一定破坏。目前整个景区尚处于生态旅游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大片古梨园林加小大小闹的农家乐穿插其中。所含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形象不突出、景点规模小、精品少、文化品味不高。目前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大多是仰幕什川古梨园之名而来,以梨花节最盛。
3.1.3 旅游基础设施差
景区道路,给、排水,排污、环保卫生、通讯、供电、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缺乏,系统不配套,承载力不高,交通不畅,污染严重,饭菜质量和特色不够,住宿条件差、管理不善等。这些都给什川生态旅游带来负面影响。
3.1.4 旅游宣传、包装及开发力度不够。表现在旅游内容少,淡旺季明显,客源范围窄、阶层不广泛。2005年是旅游较好的一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人均旅游消费指标约30元/人,客源主要是兰州、白银市区、主要仰幕什川万亩古梨园,休闲度假者较少。
3.1.5 景区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目前皋兰县什川镇政府年财政收入少,能投入到什川的建设资金微薄,大有力不从心之感。能争取到的外来资金没有或不足。所以,景区基础建设项目少,欠帐较多,给什川旅游开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4 什川古梨树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明确什川古梨树保护与发展的方向。
什川古梨树的发展应确立由纯经济果园向生态文化园的转型过渡。立足保护,着眼发展,走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路子,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文化和旅游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保护是前提,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科学地发掘利用其多种资源,形成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前,在什川旅游区整体规划开发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古梨树景观,积极开发多层次、多项目的农业观光旅游,创造新的经济收入,使什川古梨园提升为落实兰州1355总体发展,城乡新一轮规划中建设为青什生态新区梨园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兰州申报“新丝绸之路黄河明珠城市”的璀璨闪光点;成为世界著名古梨树群保护地,为兰州生态文明、园林化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4.2 全面贯彻县政府“关于什川古梨树保护管理办法”划定并建立“古梨树中心保护区”和“什川古梨树博览园”。
2005年皋兰县政府制定的“什川镇古梨树保护管理办法”其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措施得力,贯彻落实该“办法”是防止古梨树遭到破坏和损伤的有效举措,应认真贯彻执行。并建议尽快划定上车、长坡、北庄、南庄4村靠近镇政府周围的千亩古梨园为中心保护区,以充分发挥这片梨园集中连片,树龄最古老,观赏性强,且近公路,交通方便的优势。中心保护区可以与儿童乐园、学生实习基地、休闲疗养渡假等活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规划并建立“什川古梨树博览园”,收集、保存、展示什川古梨树悠久历史、优良品种资源和当地特有的栽培技术等文史和影视资料、图片、实物,成为研究、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的一座宝库。以便更长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什川极为宝贵的古梨树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
4.3 制定好什川旅游整体布局和规划,全面提升旅游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应首先尽快制定好什川镇整体旅游开发规划,由省、市相关领导牵头,聘请知名专家,大手笔的从甘肃、兰州黄河文化、丝绸文化、兰州西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什川古梨园文化特色,制定出什川镇中、长期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遵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合理布局、提升形象、适当超前、体现特色、完善功能、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什川古梨树群的保护与发展融入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古梨园景区实行土地流转、集中管理、居民搬迁,扩建青什、皋什公路,削山造地、新开果蔬菜基地,安排多余劳力。只有这样才能把高品味、高文化梨园古韵的什川地方特色表现出来,才能与“兰州后花园”、“塞上小江南”、“中国第一梨园”的声誉相符合。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整体发展规划,分期逐步实施、真正有效地保护好古梨园,延年益寿可持续发展,从而拉长什川生态旅游产业链,走出当前困境,全面提升什川镇旅游开发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4.4 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
政府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搭建平台,多方招商引资,互利双赢,达到促进什川生态旅游和古梨树保护开发的目的。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什川上报的建设项目,尽快批准实施“什川镇明、清两代古梨树群省级保护小区建设”和“世行贷款什川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两个项目。工作要注重打造一支很好的开发经营团队;加大宣传、包装力度,精心组织实施。
4.5 加强古梨树养护和复壮几项农技措施。
4.5.1 高位换接梨新一代优良品种]]]]]]
白梨有黄金、黄冠、玉露香,砂梨有雪青、丰水,秋子梨有寒香等。这些品种都有早果、丰产、优质等特点,是近年全国市场价高畅销的良种。可以用来品种高接换种和增加授粉树。
4.5.2 合理使用萘钠保花保果味,一定注意花期喷25—50ppm浓度的药剂,浓度过高或次数过多都会造成果实前端突出,俗称“公冬果”,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
4.5.3 梨园内应避免种桃、杏等果类果树。以减轻病虫害(如梨小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
4.5.4 建立病虫预报站,指导全镇防治,并提供有效药物和技术。注重推广杀虫剂、黄色粘蚜板、班蝥素、粘虫带等无公害、生防农药。
4.5.5 大枝采用分年回编修剪法。可使衰弱树和弱枝复壮更生,并可降低树高。大剪口要消毒并用接蜡或紫胶脂封严保护。
4.5.6 梨园树下养鸡、养羊。分个间种植三叶草,紫花苜蓿,效果好。注意密度则可双赢。养鸡50—80只/每亩为益。
4.5.7 梨树行向可种植蘑菇。利用4——9月份在分个间空地开浅沟塑料小拱棚复盖,种植耐低温的平菇,凤尾菇、双孢菇等为宜。菇料可用麦草、棉籽壳等。
4.5.8 大树行间空地,可种植(1)早春茬耐低温早熟的蔬菜,如早熟萝卜、四月蔓油菜、散叶生菜、太原青笋、小叶香菜、圆叶菠菜等;(2)耐阴湿夏茬芹菜(天津实心芹、美国西芹菜),中甘21号甘兰、花柳菜(白灵、日本春秋雪宝等)、娃娃菜(春王黄、金黄后等)。
4.5.9 对树体庞大或伤损的古梨树要用钢筋支架进行树体加固;腐朽中空树干进行填充处理以及伤口的治疗;名木古树要加设围栏保护。
4.5.10 梨园要适时灌水,防止干旱,尤其冬春季要及时补充灌溉;随时清除土壤活染物,垃圾等,翻挖疏松游人践踏和车辆碾压地段;行间可间作空科植物或牧草;每年秋后要全园深翻燕施入腐烂有机肥,加配合氮磷复合肥后灌溉越冬水。
省老科协“什川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组”
2009年12月16日完稿
稿件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