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列祥老人与他的《金城魏氏家谱》
数千年来,中国人各家族、各姓氏的繁衍迁徙、悲欢聚散,无不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在有着数千年黄河文化哺育的甘肃,却从未有一部魏姓家族的繁衍史、血缘亲族史、姓氏史,为弥补这一历史空缺,现年74岁高龄的皋兰县卫生局退休干部魏列祥,历时10余年,自费穿梭于我省各县市寻根问祖,纂修了一部恢弘家谱———《金城魏氏家谱》。
魏列祥在展示家谱
用毅力克服重重困难
魏列祥年迈体弱,有比较严重的听力障碍。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为保证魏谱的史料齐全,克服了诸多难题,走遍了我省有魏姓人的山川大地、城市乡村,搜集、整理、考证、核实。他节衣缩食,不惜投入自己有限的工资收入,就这样十多年如一日,倾自己晚年的所有精力编写出了《金城魏氏家谱》三卷。
魏列祥老人是一个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校的人,一生中只断断续续学过两年文化,要编写好祖众认可的家谱,可以想象他的困难。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魏列祥还在以其惊人的毅力坚持着文学创作,曾连续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7篇。魏列祥说:“地上没有走不出的路,关键看你认真不认真。”
“一族兴”带动“万族兴”
魏列祥认为,家庭美德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社会的家庭美德如何,不仅是衡量这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在家庭、在社会都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看过族谱的我市魏姓族人评价该谱:集本族全体子孙厚望及魏列祥心血一体的这部大集,是家谱中的典范,一定能起到以“一族兴”带动“万族兴”的教化作用。以自己的赤诚之心,来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身边人的事,这便是魏列祥老人心中的责任感,也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
一册教育后人的好家谱
用魏列祥的话说,纂修家谱是尊重先辈、弘扬孝道、继承优良家风的表现。在《金城魏氏家谱》里,记载了魏氏源流,弘扬了魏氏先祖们的光辉业绩与传统美德,同时又开创了独特的家谱体例。
据了解,有不少人认为,该谱在“欧苏体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尤其有教育后代和培育人才的功能,既是记录和弘扬先祖的史册,又是启发和教育后代的书籍。细看这本家谱,引经据典、语句通顺、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富有哲理、鼓舞人心,真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其谱丰富多彩,既以文为主,又以图表辅助;既以读为主,又以唱为辅;既有诗词,又有对联;既有藏头诗,又有回文联;既有七律诗,又有七绝诗;既有精炼佳话,又有名人名言。畅读其谱,令人拍案叫好,确不失为一本教育后代的好书籍。
家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魏列祥感慨地说:“如果不遵守家训、不遵守国家法纪、不讲常理、不讲道德风尚、不讲传统美德则家乱。家治则兴,家乱则衰,乱则会出现家庭不和、不养爹妈甚至打骂爹妈等问题。这不仅遗臭万年,还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魏列祥告诉记者,先祖教育子孙要忠诚爱国、尊老爱幼,这些都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美德。家家和谐,才能让整个社会和谐。
仔细阅读过的人都感到,该谱在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著的《家谱》基础上又有补充和完善,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生动地记载了许多家风建设的言传身教,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读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懒惰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的社会中正在不断地缺失着。若有违此训的家与人,该谱奉劝你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及早带头学习和遵守法纪与家规家训,以榜样示范教育后人。其谱通篇蕴涵美德教育,尤其《家规家训》和《录各报刊发表的有关家庭美德建设的文章》与《修身》的文章,正是德教的好资料。
盛世修谱彰显国泰民安
个别人误认为,家谱只是先祖生卒册,即在填写先祖生卒年月日与葬址的册前加上数百字,多则一两千字,就认为是完整的家谱,专供烧香,平时不能动,惟到清明节时,补记又去世的祖先。没有认识到以谱育人的重要性。魏列祥告诉记者,该谱也正是强调了不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学会做人,所以希望此谱能成为族人乃至家家户户“传家宝”,广泛树立良好的家风与美德。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时刻能够感觉到老人的激情和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老年人的时光不能白白浪费,我还有一大堆计划要去完成。”听魏列祥老人这句话,又想起在网络文学流行、博客漫天飞的今天,可以想象到老人所做的事情注定是寂寞的。魏列祥说:“盛世修谱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国泰民安,自己热心地方文化,心中始终铭记着修谱的必要和意义。”虽然家谱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但魏列祥老人非常希望能够与致力于编撰家谱的同道中人有更多的交流,特地委托本报公开家里的电话:0931———5724530。
---《兰州日报》
金城大姓魏氏渊源
作者:魏列祥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金城魏氏人正是如此,时常思根念源,究竟根在哪里?源在何处?如今,历经十余载的叙谱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从中我们既可看到金城魏氏渊源世系、分派迁徙、名人典范、家规家训等家族史,还可感受到其弘扬先祖、以德育人的神圣使命。
在兰州,魏姓近十多万人,字辈不乱,排序一致。据现有家谱记载,兰州魏氏是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从山西洪同县大柳树移居金城兰州,至今600多年,已发展至第22代至26代,分布在兰州附近县市。关于魏姓家族的渊源,可以用“源自文王,渊自黄帝,毕公苗裔,封地为姓。”16字加以归结。
魏氏后代,繁衍昌盛,在历经十余朝代的过程中,遂居于海内外各地。其部分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钜鹿村大槐树下。至元泰定时,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长龙、次贵、三庆。其贵祖在大明洪武初期,先因经商于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又与白图人,随金长庚翁移甘,金且带一子二女。他们到甘后,视甘一片惨境,俱听遵金长庚翁指令。金翁即命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安家立业。
他们落户于金城(兰州)河北庙滩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丰川寺儿沟为金公耕住地,兰南云雾驿大石头泉(今榆中县和平镇)为魏公耕住地,什川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悦,云游3年,我贵祖从镇虏堡(今景泰县正路乡)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将大石头泉顶换于白公耕住,什川顶换于魏公耕住,各乐各业,各安各家。贵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什川,入籍金县(今榆中县)。
在这之后,贵祖又访卜了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的荒山田地。贵公生子三,长坤、次乾、三坎。
白图生子五,长艮、次震、三巽、四离、五兑。金长庚公之子金富,调疾游湟上(今青海省湟中县),遇一奇人,授他番言番语,番文番经,学习日久,渐渐精熟,音韵和谐,遂成翻译,颇明河洛之理,故专为塔尔寺之译僧,欲与金山寺之众僧谈法说术,以终其身。因此,金老长庚,将终日,邀集两女两婿,慨叹长吁说:“我老矣!吾子未娶矣!如之何?”长女回答说:“我第三子魏坎愿于兄继”,次女亦回答说:“我次子白震,四子白离愿于兄继”,同时两婿也应声同意。于是兄弟三人,更姓不更名,到宛川寺儿沟,继承金氏香火。
传言魏氏白氏于金氏不婚者由此而说,后人多言金魏白三氏互不婚者,那是讹传。贵祖到后来,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他是金城魏氏始祖,始居金城至今六百余载。
坤乾二公各生五子。即,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故旧有十房之传。其坤公五子居于南山魏家台,故称山五房,亦称台五房。其后,台五房长房红祖于明永乐年间,因魏家台土地贫瘠,连年干旱,移居到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次房颜祖移居冰淋、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红祖移居到狄道的洮河岸边,为便于生产,修造了“红起桥”(红起桥指台五房长房红祖架起的桥。今甘肃省临洮县红旗镇红旗村红旗桥庄);常作对三房是由川五房白祖之孙魏岳(山五房谱“钺”)继嗣。因为明代魏家台,常为边防要地,明初移居者,当属屯军。当时西北屯军,以三分守城,七分耕作为常制。留居魏家台之常、作、对三公因卫国御敌,一时俱殁,故有岳公过继(守护)之事。再用一句话说,山五房当今除红、颜两房外,皆系魏岳之后裔,多居于魏家台、柏木沟、魏家小岔、官川等处。唯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称川五房。诗曰:
洪初金魏白移甘,三姓结亲落庙滩。洪二六年同商定,各乐分邑贵什川。
魏生三子扩住地,定居什川苏葛乾。繁衍昌盛二十世,稳坐金城六百年。
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兴,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三县五区居住者约有四五万人。这五房虽户大丁众,居住离析,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因为各房人都以祖先制定的字辈命名,其房份与辈序分明。其含义是启迪后代树雄心,立壮志,展宏图,即让后代为建设兰州做出更大贡献。